Product category
ARCoptix-VIS-NIR-FIB是一款超宽带光谱仪,设计用于光纤探头在整个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范围(350-2500nm)内。该系统集成了一台ArcoptixFT-NIR傅里叶变换扫描光谱仪(型号FTNIR-L1-025-2TE),适用于NIR范围900-2500以及一台用于VIS(350-1000nm)的多通道光栅光谱仪。两种仪器都是集成的在单个便携式外壳中,具有两个独立的SMA输入,用于VIS和NIR范围,匹配高OH和低OH光纤的传输范围。随附的软件光谱仪自动合并2个光谱仪产生的光谱。
特性
超宽光谱范围:350-2500nm
非常好的分辨率(<1.5nm)
通过光纤作
快速测量(短至2秒)
非常易于使用
ARCoptix光谱仪以傅里叶变换红外(FT-IR)技术为核心(部分产品覆盖可见-近红外(VIS-NIR)波段,原理略有差异),其工作本质是通过“干涉信号转换"实现对物质光谱的精准检测,核心逻辑区别于传统色散型光谱仪(如棱镜、光栅分光),具有分辨率高、扫描速度快、光通量高的优势。以下分核心原理(FT-IR类产品)和VIS-NIR类产品原理两部分详细解析:
一、核心原理:FT-IR型光谱仪(主流产品,如FT-MIR、FT-NIR)
FT-IR光谱仪的核心是迈克尔逊干涉仪,整个工作流程可概括为“产生干涉图→采集信号→傅里叶变换→输出光谱"四个关键步骤,最终通过光谱与物质的对应关系实现定性/定量分析。
1.核心部件:迈克尔逊干涉仪
干涉仪是FT-IR的“心脏",决定了干涉信号的质量,主要由4个部件组成:
光源:提供广谱红外光(根据波段选择,如NIR用石英卤钨灯,MIR用硅碳棒),需覆盖目标检测的光谱范围(如FT-NIR覆盖900-2500nm)。
分束器:核心光学元件,将光源发出的光“一分为二"——50%反射至固定镜,50%透射至动镜(可精密移动)。其材质需与波段匹配(如NIR用石英分束器,MIR用锗分束器)。
固定镜与动镜:两个反射镜,固定镜位置不变,动镜由精密电机驱动做匀速直线运动(移动精度达微米级),用于改变两束光的光程差。
探测器:接收经过干涉后的“干涉光信号",并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(如MCT探测器用于高灵敏度MIR检测,DLATGS探测器用于常温MIR检测)。
2.工作流程:从干涉图到光谱
以“检测某液体样品"为例,FT-IR的完整工作流程如下:
光源发光:光源发出连续的广谱红外光,射向分束器。
光的分束与反射:分束器将光分为两束——
反射光:射向固定镜,经固定镜反射后原路返回分束器;
透射光:射向动镜,经动镜反射后也返回分束器(因动镜移动,这束光的光程会随动镜位置变化)。
干涉信号产生:两束返回分束器的光再次叠加,因光程差不同,会产生“干涉现象"——
当光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时,两束光相长干涉(信号增强);
当光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,两束光相消干涉(信号减弱);
随动镜匀速移动,光程差连续变化,探测器会接收到一个“随时间变化的周期性电信号",即干涉图(横轴为动镜位置/时间,纵轴为信号强度,是一种“时域信号")。
样品吸收与信号采集:若在光源与探测器之间放置样品,样品会选择性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光(物质的分子振动/转动能级跃迁会吸收对应频率的红外光),导致干涉图中对应波长的信号强度减弱,探测器采集到的是“经过样品吸收后的干涉图"。
傅里叶变换(核心步骤):干涉图是“时域信号",无法直接对应物质的光谱特征,需通过傅里叶变换算法(由仪器内置软件完成)将其转换为“频域信号"——即我们熟悉的红外光谱(横轴为波长/波数,纵轴为吸光度/透光率,直接反映样品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特性)。
光谱分析:通过对比样品光谱与标准物质光谱库,或基于定量模型(如偏最小二乘回归),即可确定样品的成分、含量等信息(如检测食品中的水分、药品中的有效成分)。
二、VIS-NIR类光谱仪原理(如VIS-NIR光纤光谱仪)
ARCoptix的VIS-NIR类产品(如350-2500nm光纤光谱仪)覆盖可见(350-780nm)和近红外(780-2500nm)波段,部分采用色散型技术(区别于FT-IR),核心是通过“光栅分光"直接获取光谱,原理更简洁:
核心部件:光纤探头、光栅、探测器(如CCD/InGaAs探测器);
工作流程:
光源发出的VIS-NIR光经光纤探头传导至样品,样品反射/透射的光再经光纤返回光谱仪;
返回的混合光进入光谱仪后,通过光栅(精密色散元件)将不同波长的光分开(波长越短,偏折角度越大);
分开的单色光被探测器阵列(如CCD)同时接收,直接转换为对应波长的电信号,软件处理后输出VIS-NIR光谱(无需傅里叶变换)。